標準三與標準的差距在哪里?
專家就“標準三與標準的差距在哪里?”進行了一些討論。
據不*統計,截至目前,我國紡織服裝類標準約1000多個,與之相關的ISO標準約300多個,AATCC標準約100多個,ASTM標準約300多個,JIS標準約200多個。對標準的采標率,國內平均水平約為44%,而紡織品的采標率達80%。雖然我國紡織服裝標準已成規模,但在實踐中仍然與標準存在著一些差異,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首先,形成的標準體系不同。ISO或國外的國家層面上的紡織標準,主要內容是基礎類標準,重在統一術語,統一試驗方法,統一評定手段,使各方提供的數據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,形成的是以基礎標準為主體,再加上以zui終用途產品配套的相關產品標準的標準體系,在產品標準中僅規定產品的性能指標和引用的試驗方法標準。對大量的產品而言,國外是沒有國家標準的,主要由企業根據產品的用途或購貨方給予的價格,與購貨方在合同或協議中規定產品的規格、性能指標、檢驗規則、包裝等內容。我國現行的紡織產品標準有不少是計劃經濟體制時的產物,形成的標準體系以原料或工藝劃分的產品標準為主,目前主要分為棉紡織印染、毛紡織、麻紡織、絲綢、針織、線帶、化纖、色織等,標準中除性能指標外,還包括出廠檢驗、型式檢驗、復驗等檢驗規則的內容,形成了各類原料產品“紗線―――本色布―――印染布”的標準鏈。近年來也有以用途制定標準,但所占比例極小,如《GB/T18863-2002 免燙紡織品》、《FZ/T 64010-2000遠紅外紡織品》等。
其次,標準發揮的職能不同。國外將國家層面上的公開標準作為交貨、驗收的技術依據,從指導用戶購買產品的角度和需要來制定,人們稱之為貿易型標準,企業標準才是作為組織生產的技術依據,這種貿易型標準的技術內容規定的比較簡明,比較籠統,比較靈活。與之相反,我國大多數的產品標準的職能是用以組織生產的依據,從指導企業生產角度的需要來確定,人們稱之為生產型標準,為了便于企業生產,標準在技術內容方面,一般都規定的比較具體,比較詳細,比較死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,紡織產品的新品種不斷涌現,決定了簡明靈活的貿易型標準更能符合市場的需要。我國的生產型標準范圍較窄,覆蓋的產品種類較少,造成標準的數量不少,但仍跟不上產品的發展速度。
第三,標準的水平有差距。由于標準的職能不同,標準技術內容也不同,如在考核項目的設置上,在性能指標的水平上等均有一定的差距。國外根據zui終用途制定的面料標準,考核項目更接近于服用實際,如耐磨、防火、洗后外觀、接縫強力、透氣性等。我國大多數的面料標準還缺少諸如此類的考核指標,不能適應人們對服用產品舒適美觀性的要求,對服裝的考核主要側重服裝的規格偏差、色差、縫制、疵點等外觀質量,判定產品等級時忽略了構成服裝的主要元素―――面料和里料。我國按生產型標準理念制定的標準,不能適用貿易關系超出生產方和購貨方這種情況,例如,按染料類別和工藝制定不同的色牢度等級,在貿易交貨驗收中確定考核依據較為困難。翻開產品標準,為數不少的標準文本中寫有“優等品相當于先進水平,一等品相當于一般水平”等,實際上僅是個別單項指標水平達到水平,但綜合性能達不到;還有個別標為采標的標準,其內容與國外標準也有較大差距。
第四,標準產生的作用不同。隨著間貿易壁壘逐漸減小,各國都在借助于TBT有關條款規定,制造技術壁壘,而制造技術壁壘的有效途徑就是法規和標準。隨著傳統非關稅壁壘限制作用的減弱,發達國家借助其先進技術,制造技術標準壁壘,控制進口。大多技術標準的控制權掌握在歐、美、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手中,我國產品標準被有關機構認可轉化為標準的很少,仍處于被動接受狀態,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充分利用本國標準,保護本國貿易及有效監督進口產品質量。
泰仕特儀器是一家專業生產
紡織測試儀器的廠家,所涉及的
紡織儀器包括:
織物測試儀器、
色牢度測試儀器、
化學有害物質測試儀、紗線纖維測試儀、
尺寸穩定性測試儀等相關
檢測儀器。公司致力為各企業提供實驗室整體解決方案,幫助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及解決各類客戶要求的產品質量問題。如需了解更多泰仕特儀器(中國)有限公司請點此前往:
http://www.tstchina.cn/